随着华为和中兴转向欧美这同一市场并且互相逼近,他们势必会“短兵相接”。
“本是同根生,相煎何太急?”近期,深圳两大本地通信巨头华为、中兴在迎击摩托罗拉、爱立信等跨国企业后,4月28日,华为在欧洲3国对中兴通讯提起法律诉讼,指控其侵犯了华为的专利权和商标权。4月29日,中兴不甘示弱,迅速在国内对华为提起了反诉。
事实上,多年来,华为中兴暗战已久,只是受制于“内忧外患”———阿尔卡特、西门子、摩托罗拉等前后夹攻,两家企业更多时候是在共同前行。但经历了一场又一场“驱逐战”、“反攻战”,在世界各地各自打下一片江山后,接下来的必定是它俩的短兵相接。然而,通信业的竞争与合作素来就是纠缠不清的事情,业内人士更多地把这场“专利战”形容为一场“专利游戏”。
两雄业绩飘红冲突凸显版图之争
企业间的任何冲突都离不开利益与版图的争夺。多年来,从两家巨头在国内崭露尖尖角,从技术、专利到人才的全面竞争,两者都不乏针锋相对的时刻,如近几年,只要一家企业一出现人事结构调整,另一家就会大肆高薪挖角。尽管如此,但它俩更多是在并肩前行,在竞争中各自开拓国内外市场,而非“内耗”。
艾媒咨询机构总裁张毅表示,“过去,华为中兴在涉足手机等终端前,在国内市场主要是作为供应商的角色,服务于运营商,两者竞争一般都会被合理调解。”比如,国内2.5G、3G的建设项目,大家都争到了地盘。
然而,现在华为中兴的迅速扩展,分别跃进了世界通信业排名第二、五的位置上,不仅驱逐了北电、阿尔卡特、西门子等巨头,改写通信业的势力版权,并直接威胁爱立信、诺西等其它国际巨头。
华为最新发布的2010年财报显示,去年华为销售收入达1852亿元人民币,同比增长24 .3%.其中华为终端产品发货量超过1 .2亿台,收入3 0 8亿元,同比增长24 .9%.而中兴的财报也相当漂亮,2010年营业收入约702 .64亿元,实现净利润人民币32.50亿元,较2009年增加32.22%.
值得注意的是,它俩在海外市场尤其是欧美市场,均出现了大幅增长。华为在美国和日本市场的收入增长明显,增幅均超过100%.而中兴在欧美地区收入也增长了50%,占整体营业收入的比重提升至21%,首次成为中兴通讯海外收入比重最大区域。
有业内人士表示,“2007年前华为主战场在非洲,而中兴则在南美洲,大家井水不犯河水。”随着兄弟俩在海外版图的边界不断推进,并转向欧美这同一市场,相互逼近,随之而来的必然是短兵相接的较量。
专利技术竞争背后是合作的意愿?
其实,华为中兴这场专利之争在业内人士看来,可能源于中兴对华为在欧美无线上网卡的生意搅局。据了解,3G在欧美数据市场开始普及的2007年,老式无线上网卡的销量只有150万只,但是华为开创性地推出了基于U SB接口的无线上网卡后,迅速将市场增长,当年华为销量就达450万只。
随后中兴杀入,以超低价的策略迅速攻占市场,如今原本100欧元的无线上网卡,报价已不到15欧元。中兴这一策略不仅让华为市场、利润受压,而且还引来了欧盟的“三反”调查(反倾销、反保障措施和反补贴调查),从而直接引发了这场中兴被诉的专利、商标权大战。
不过,张毅表示,与其他终端、通信产品相比,无线上网卡只占不大的市场,所以华为的举动,可能并不限于对市场的考虑,因为在国际通信设备市场,通过专利诉讼进行市场份额竞争已是一种常态,但不能忽略的是,这也是商业谈判的一种策略。华为中兴战中,被人们忽略的正是“合作”的问题。华为在媒体通稿中强调,“华为曾多次积极邀请中兴进行专利交叉许可谈判,但没有获得成功。”
有业内人士表示,现在通信业的发展,任何的技术都已不太可能被一家专享,因为各种协议、标准乃至零部件都必须具有通用性,否则只能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空间中。而所谓“交叉许可”就是“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”的专利互换、互惠。在开放的环境,大家利用对方既是“专利”又是“通用”的技术,共同把市场做大。不过,在“交叉”里面,谁拥有的专利多,谁就能占据更大的优势。
张毅认为,“这两家已经从成本为主的低端竞争,上升到知识产权为核心的高端竞争,是企业‘长大了’的标志。”同时,专利战在通信业总是“见惯不怪”,与其说是“恶斗”不如说是“你来我往”、“不打不和解”,最终握手言和,甚至举杯同庆,比如,2006年的爱立信与三星,近期的华为与摩托罗拉、诺西。